文|小雨淅淅一级配资世界门户
编辑|司徒夜
1945年,上海的酱园弄在梅雨季节的潮湿中弥漫着血腥的气息。
在弄堂深处的灶披间,一宗骇人听闻的碎尸案震惊了整个城市。
三十年后的黄河路,霓虹灯在旗袍的开衩处流转,映出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梦幻。
金宇澄笔下的上海繁花世界,正被王家卫镜头下的墨镜与光影重新解构。
当陈可辛的“真实主义”与王家卫的“梦幻主义”撞击交织,
展开剩余92%同一条弄堂,映射出两位导演对魔都截然不同的解读。
尽管陈可辛生于香港,却与上海有着难解的情结,这份情感源自于他对父亲的深厚爱意。
小时候,父亲常讲起上海,对他而言,那座城市不仅是梦想的代名词,更是承载着对未来的无尽憧憬。
而对于陈可辛来说,上海的老弄堂早已是他心中一颗深埋的种子,默默滋养,等待着开花的那一天。
2018年,他终于找到了“酱园弄杀夫案”的故事,而那颗沉睡已久的种子也在那一刻悄然发芽。
然而,命运的无常让陈可辛的父亲在电影拍摄前的几个月便离世,他再也无法亲眼见到儿子镜头下的老上海。
因此,这部电影,对陈可辛而言,成了最具特殊意义的作品。
虽然《酱园弄》围绕着一起杀夫案件展开,但它绝非一部简单的复仇电影。
陈可辛将镜头聚焦于案件背后的生存困境和人性挣扎,展现了那个年代女性在父权社会下的窒息与反抗。
影片的时间跨度为1944年到1948年,特定的历史背景撕开了旧上海华丽外表下的腐朽伤疤,
在冰冷的氛围中,促使观众反思历史,审视现实。
陈可辛花费了90天拍摄这部电影,他认为《酱园弄》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具仪式感的作品。
然而,当观众走进影院时,呈现出来的却是另一番景象。
对于观众而言,既然故事发生在上海,演员与制作理应展现出最原汁原味的弄堂风情。
但大批流量明星的参与却让这一切变得不再纯粹,犹如往本帮菜中撒了一把跳跳糖。
正如网友所言,导演试图表达的内容过多,结果让大部分场面显得空洞而乏味。
电影的90分钟让人难以感受到任何魅力,悬疑案件根本没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得到充分展开,
导致不少观众产生了“有头无尾”的观后感。
相比之下,王家卫的《繁花》就像一瓶陈年佳酿,醇香扑鼻,带着岁月积淀的深远韵味。
与陈可辛不同,王家卫出生在上海,身上流淌着弄堂里的浪漫情怀。
他的镜头,充满了文艺气息,总能用光影的变化勾画出独特的氛围。
《繁花》是王家卫继《花样年华》和《2046》之后的又一力作,
2014年,他从金宇澄手中获得了《繁花》的影视改编权。
尽管在众多竞标者中,王家卫的出价并非最高,但金宇澄认为,只有王家卫才能真正理解并传递《繁花》独特的气质。
为确保《繁花》的资金顺利到位,王家卫甚至通过拍摄广告来筹集资金。
经过四年的筹备,他终于在2020年正式开拍。
在演员的选择上,王家卫坚持要选能说上海话的本土演员,他渴望还原一个最原汁原味的老上海。
与陈可辛为吸引流量而选择明星不同,王家卫更青睐一些本地演员——有主持人、有歌手、甚至有球员。
尽管这些演员并没有庞大的流量,但他们对上海的真挚感情无疑为《繁花》增色不少,这也是这部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。
在王家卫的上海办公室里,堆放着大量1970到1990年代的老上海资料,这一切都证明他对这座城市的深刻了解与准备。
从场景布置到至真园的奢华,再到弄堂的烟火气息,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,
让观众仿佛瞬间回到了90年代的上海。
王家卫对镜头的高要求也在业内早已是人尽皆知:
即便是一段仅仅十几秒钟的镜头,他也能拍上几十遍。
即使是试镜阶段,他也不会轻易放过,每个角色都会经过严格的筛选,每一位演员都要拍20遍以上。
老戏骨董勇曾因王家卫的反复拍摄几乎对自己的演技产生怀疑,
就连胡歌也表示,大家每天都几乎要崩溃。
虽然《繁花》是一部电视剧,但王家卫拍摄它时的态度与电影无异,每天的拍摄进度仅为0.4到0.5页,
一集的拍摄可能会耗时一个月,堪称精雕细琢。
相比陈可辛90天的电影拍摄,王家卫无疑将《繁花》打磨到了极致。
经过两年的拍摄,电影终于迎来了杀青,经过一年多的后期制作,终于在2023年底与观众见面。
在王家卫的镜头下,阿宝的BP机在老洋房里闪烁,
李李的旗袍在霓虹灯下翩翩起舞。
即使是黄河路的车水马龙,也带着那份独属于老上海的魅力。
与《酱园弄》揭示的战时阴影中普通人的生存挣扎不同,《繁花》更侧重于上海的繁华与梦幻。
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,就像一座镀金的梦工厂,
当股票经纪人展望未来时,街边的混混们也带着一颗“一夜暴富”的心。
王家卫的镜头语言充满魅力,他让每一位演员都在镜头下展现出自己的独特人生。
有人说,陈可辛懂上海的灵魂,因为他拍出了上海人的生活;
而王家卫懂上海的韵味,因为他拍出了上海的风情。
事实上,上海并非单一的面貌。
它既有弄堂里的烟火气,也有高楼里的现代时尚;
既有残酷的现实,也有梦幻般的美好。
上海永远都不是单一的存在。
这两位导演恰如其分地用镜头描绘了上海的两面。
陈可辛像是给这座城市的伤口撒盐,他揭开了旧时代的疤痕,直视了历史的伤痛;
而王家卫,则像调制一杯经典的老上海鸡尾酒,他将那些遗憾泡成了带着甜美的回忆。
那么,谁更懂上海呢?
当你因阿宝的BP机响起而感慨、为酱园弄的案件揪心时,
答案早已藏在这座永不熄灭的城市白昼与夜晚里。
陈可辛与王家卫,就像上海的两面,他们用各自独特的方式,呈现了上海的无尽魅力。
他们的电影,都是对这座城市的致敬,都是对那个时代的深情怀念。
所以,谁更懂上海这个问题,并没有标准答案。
因为上海的美,正是在于它的多样性。
发布于:山东省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