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明朝那些事儿》藏着7个“生存智慧”可靠的配资平台,看懂的人早就破局了
当年明月在《明朝那些事儿》里写过:“历史从不是英雄的独角戏,但能被记住的,都是把牌打活的人。”
翻完这套书才发现,朱元璋从乞丐到帝王的逆袭,朱棣在绝境中的夺权,王阳明于困厄中的悟道……这些改写命运的强者,靠的从不是运气,而是藏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。
今天就拆解这7种能让人破局的思维方式,读懂了,或许能少走十年弯路。
一、朱元璋:要么不做,要么掀翻棋盘
濠州的寒冬里,那个啃着冻硬馒头的少年不会想到,自己将来会坐在南京城的龙椅上。
朱元璋的狠,藏在“不做则已,做就做绝”的骨子里。刚投军时,他只是个小兵,却敢带着几十人奇袭敌军营地;打陈友谅时,双方在鄱阳湖死磕三个月,他亲率小船冲阵,愣是把号称百万的对手拖垮。
展开剩余96%当了皇帝,面对胡惟庸这群结党营私的权臣,他没急着动手。先是装聋作哑,看着他们嚣张了七年,等对方露出致命破绽,反手就是雷霆一击,连锅端掉整个集团。
老话说“开弓没有回头箭”,朱元璋最懂这个理。决定做一件事时,瞻前顾后只会错失先机,不如像他一样,要么干脆放下,要么就拼到最后一步。
二、朱棣:没人帮你时,自己造一艘船
朱棣这辈子,就没被命运厚待过。
作为朱元璋的第四子,他从小在军营里摸爬滚打,立下战功无数,可父皇眼里只有大哥朱标。朱标死了,朱元璋宁愿传位给乳臭未干的孙子朱允炆,也没给他一个眼神。
换作别人,或许早就认命了。但朱棣在北平城悄悄练出了一支虎狼之师。朱允炆刚削藩,他就打着“清君侧”的旗号,带着几万人马从北平一路打到南京,硬生生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。
登基后,他派郑和下西洋,编《永乐大典》,用实打实的功绩告诉世人:命运不给的,自己抢过来;别人看不起的,用实力挣回来。
这世上从没有绝对的公平,与其等别人搭救,不如学朱棣——自己造船,自己掌舵,哪怕风浪再大,也能杀出一条航道。
三、郑和:在暗处磨剑,等风起时出鞘
谁能想到,七下西洋的航海英雄,曾是个在刀尖上求生的少年。
郑和小时候被掳进军队,成了太监,可他没自暴自弃。别人在军营里混日子,他偷偷记星图、学水文,把航海知识刻进心里。有次朱棣被敌军围困,是他带着小队从水路绕后,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。
后来朝廷要组建远洋舰队,满朝文武推荐了一堆世家子弟,朱棣却点了郑和。有人反对,朱棣只说:“他吃过的苦,比你们读过的书还多。”
结果郑和没让人失望,带着船队穿越印度洋,把大明的旗帜插遍了三十多个国家。就像尼采说的:“那些沉默的时光,都是为了某天震彻云霄。”
人生总有段路要独自走,与其抱怨没机会,不如像郑和一样,在没人看见的地方打磨自己。等风来的时候,你早已是最锋利的那把剑。
四、王阳明:所有打你的,都是来渡你的
被廷杖四十,扔进锦衣卫大牢,再贬去瘴气弥漫的贵州龙场——换作任何人,恐怕都觉得这辈子完了。
可王阳明不这么想。在龙场的山洞里,他对着竹子悟了三天三夜,突然放声大笑:“心外无物!”那些打他、骂他、陷害他的,原来都是成就他的阶梯。
当地人说他疯了,放着好好的官不当,跑到荒山野岭开荒种地。可就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,他写出了影响后世的《传习录》,带出了一批能文能武的弟子。后来平定宁王叛乱,他兵不血刃就解决了一场浩劫,靠的正是这份在磨难中练出的通透。
王阳明说:“事上磨练,方立得住。”生活扔给你的烂摊子,其实是在帮你筛选——扛过去,你就成了更强大的自己。
五、于谦:守得住清白,就站得稳脚跟
“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”,于谦写这首诗时,或许早就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。
明朝中期的官场,送礼成了潜规则。有人劝于谦:“多少给上司意思意思,不然会被穿小鞋。”他却甩甩袖子:“我这袖子里只有清风。”
“土木堡之变”后,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下,满朝文武都想着跑路,于谦却站出来说:“京城在,大明就在!”他穿着盔甲守在城楼上,硬是把濒临亡国的明朝拉了回来。
庄子说“至人之用心若镜”,于谦就像一面干净的镜子,照出了世道的污浊,也守住了自己的本心。这世上诱惑太多,但干净做人、清白做事,看似吃亏,实则是在为自己铺就最稳的路。
六、张居正:懂变通的人,才能做成事
张居正从来不是个“好人”。
为了推行改革,他拉拢太监,打压政敌,甚至父亲去世都不回家守孝。可就是这个争议满身的人,用一条鞭法让明朝财政扭亏为盈,把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硬生生续了四十年。
当年明月评价他:“他不是君子,也不是小人,只是个想做成事的人。”官场如泥潭,一味耿直只会被淹没,张居正懂这个道理。他该刚的时候寸步不让,该柔的时候懂得迂回,在复杂的棋局里走出了自己的路。
老话讲“无方难立人,无圆难成事”,成年人的世界从不是非黑即白。学会在原则和现实间找到平衡,才能在泥泞里开出花来。
七、徐霞客:活成自己,就是最大的成功
在所有人都忙着考科举时,徐霞客却背着行囊走出了家门。
他20岁出游,30年走遍大明十三省,没钱了就给人抄书换盘缠,遇着强盗就躲进山洞,好几次差点死在荒山野岭。有人骂他“不务正业”,他笑笑说:“山川即吾师。”
就是这样一个被世俗看不起的“浪荡子”,写下了200多万字的游记,成了世界上最早研究喀斯特地貌的人。《徐霞客游记》后来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,连梁启超都称他是“千古奇人”。
徐霞客用一生证明:成功从不是只有一种活法。有人爱朝堂的荣华,有人爱山河的辽阔,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,哪怕不被理解,也算没白来这世上一趟。
写在最后
《明朝那些事儿》里有句话很扎心:“历史从不怜悯弱者,能被记住的,都是熬得过黑暗的人。”
朱元璋在寒夜里啃过的馒头,朱棣在北平城流过的血,王阳明在龙场受过的苦,其实都是命运给的考验。扛过去,那些伤疤就成了勋章;熬不住,就只能成为别人故事里的背景板。
这7种思维方式,说到底就一句话:别等命运成全你,要自己活成光。
2006年,一本名为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的书突然火了。没有华丽的包装,没.有铺天盖地的宣传,却凭着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的历史讲述,成了当年书店里最抢手的畅销书。
作者当年明月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:"别人看历史是看故事,我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人——他们的挣扎、痛苦,还有那些藏在字缝里的追悔莫及。"
确实,史书上短短几行字,可能就是一个人跌宕起伏的一生。当我们透过《明朝那些事儿》里的人物故事,看懂了失去、遗憾、处世、无常与苦难这五件事,或许也就懂得了如何在自己的人生里从容前行。
一、所有失去,都是命运的伏笔
朱元璋的人生起点,低到尘埃里。
少年时给地主放牛,他最大的愿望不过是能和父母安稳活下去,能顿顿吃上饱饭。可17岁那年,一场灾难夺走了他几乎所有亲人——父亲、母亲、两个哥哥接连离世,连块像样的坟地都找不到。
为了活命,他进了寺庙当和尚,却被其他僧人排挤,被逼着外出乞讨。寒风里捧着破碗挨家挨户求告,白眼和驱赶是家常便饭,连最后一点做人的尊严都被碾碎。
但恰恰是这场"失去一切"的经历,把他从一个只想求安稳的少年,变成了能扛住千难万险的战士。后来加入红巾军,面对陈友谅、张士诚这些强敌,他早已没了退路——失去过所有,反而生出破釜沉舟的勇气。
就像那句老话说的:"退到墙角时,每一步都是向前。"
人往往在一无所有时才明白:抱怨和沉沦毫无用处,唯有咬牙站起,才能把失去的一切,一点点挣回来。那些曾让你痛彻心扉的失去,或许正是命运在倒逼你成长,为未来的重生埋下伏笔。
二、人生没有如果,只有后果
朱允炆的故事,总让人想起"一步错,步步错"这句话。
朱元璋刚去世,这位年轻的皇帝就想着削藩巩固权力。起初他雷厉风行,接连处理了五六个藩王,可到了关键时候却犹豫了:"是不是太急了?万一读书人骂我呢?"
就是这片刻的迟疑,给了燕王朱棣喘息的机会。更让人扼腕的是,朱棣曾派三个儿子代替自己进京祭拜朱元璋——这简直是送上门的人质。大臣徐辉祖苦苦劝谏:"扣下他们,朱棣必不敢反!"
可朱允炆摇摇头,放走了这三个人。后来,正是这三个儿子跟着朱棣冲锋陷阵,帮着父亲夺走了他的皇位。城破之日,朱允炆望着火光冲天的宫殿,才痛呼:"悔不听辉祖之言!"
可这世间最残忍的,就是没有"如果"。
谁的人生里没有过遗憾?或许是一次选错的职业,一段错过的感情,一个没说出口的道歉。但纠结"当初如果怎样"毫无意义,就像张枣诗里写的:"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,梅花便落满了南山。"
与其让遗憾困住脚步,不如握紧当下的方向盘。走好眼前的路,才是对过往最好的弥补。
三、污泥里开花,才是真风骨
明朝的官场,曾是出了名的浑浊。地方官进京述职,要是不带着重金贿赂掌权太监,几乎寸步难行。但就在这样的环境里,于谦活成了一股清流。
他每次进京,行李里只有几件换洗衣物。有人劝他:"多少意思一下?不然会被穿小鞋的。"于谦笑着举起袖子:"我这两袖清风,就是最好的礼物。"
后来他因得罪权贵被诬陷杀害,锦衣卫去抄家时都愣住了:堂堂兵部尚书的家里,除了书籍和旧家具,连件值钱的东西都没有。有老兵想起于谦曾写下"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",当场红了眼眶。
《明史》说他"忠心义烈,与日月争光",一点都不夸张。
人活一辈子,难免会遇到污泥浊水。有人随波逐流,渐渐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;有人却守着内心的标尺,把"干净"二字刻进骨头里。就像白莲出淤泥而不染,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也不随风落——这种风骨,才是最珍贵的体面。
四、你永远猜不到,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
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最勇猛的将领。他用兵如神,一生征战从无败绩,被称为"常十万"——说他带十万人就能横扫天下。可谁也没想到,在一次凯旋途中,这位猛将突然暴病身亡,年仅四十。
张居正的命运更让人唏嘘。他身为万历首辅,权倾朝野时连皇帝都要敬他三分。他推行改革拯救了摇摇欲坠的明朝,可去世才半年,万历就下旨抄了他的家,甚至想挖坟鞭尸。生前有多风光,死后就有多凄凉。
这就是无常。前一秒还在巅峰,后一秒可能跌入谷底;昨天还好好的人,今天就可能阴阳相隔。
古人说"物来顺应,未来不迎",其实是最通透的活法。遇到好事别得意忘形,遭遇变故也别一蹶不振。就像天气有晴有雨,人生有起有伏,坦然接住每一个当下,反而能在无常里找到安稳。
五、苦难从不是勋章,熬过去才是
提起唐伯虎,很多人想到的是"风流才子",却少有人知他一生的苦。
25岁那年,他眼睁睁看着父母、妻儿、妹妹相继离世,一夜之间从热闹的家变成空宅。后来他想完成父亲遗愿考取功名,却因才华太出众被诬陷作弊,永远失去了做官的资格。
回到家乡后,亲戚躲着他,朋友嘲笑他,连曾经亲近的人都对他冷言冷语。这位天才彻底垮了,从此流连酒坊妓院,用醉生梦死掩盖绝望,最后在贫病中离世,年仅54岁。
总有人说"苦难是财富",可真经历过的人才懂:那不是财富,是日复一日的煎熬。就像走在漆黑的隧道里,谁也不知道出口在哪,每一步都可能撑不下去。
但哪怕再难,也别轻易停下。就像爬山时最累的那段路,往往是离山顶最近的地方。熬过去,不是为了让苦难变成勋章,而是为了告诉自己:我没被打垮,我还能往前走。
结语
《明朝那些事儿》写了三百年的历史,其实也是三百年的人生图鉴。这里有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的逆袭,有朱允炆优柔寡断的遗憾,有于谦在浊世里的坚守,也有唐伯虎在苦难中的挣扎。
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:人生从来不是非黑即白,有失去就有获得,有遗憾也有转机,有污浊更有风骨,有无常但也有韧性。
当你觉得迷茫时,不妨翻开这本书。那些帝王将相、文人侠客的沉浮里,藏着最朴素的生存智慧——读懂了他们,或许就能更从容地过好自己的一生。
毕竟,历史从不是冷冰冰的故事,而是前人用一生写给我们的启示。
从萨尔浒开始,万历、天启、崇祯三朝在对后金(清)的战争中损兵折将,明军屡战屡败,不仅丧失了大量国土,也损失了至少40万的野战部队。
这些精锐的丧失使得明朝在崇祯后期基本对关外、关内两个方向的威胁都应对失能了。今天按照时间线看看几十万大明精锐怎么就被消耗殆尽了。
大明边军直到亡国时,中小规模的野战能力还是不错的,但是大的战役打的太糟糕了
一切的开始——萨尔浒萨尔浒之战(1619年)
努尔哈赤建立汗国公开反明,明朝召集了8万多兵力,还有朝鲜叶赫部共计10万人。战后约5万(四路明军被歼三路),将领阵亡310余人,包括杜松、刘铤等参与了三大征的名将。
萨尔浒
西路杜松部中伏全军覆没,北路马林部溃散,东路刘铤部遭诈降覆灭,仅李如柏部撤退。此役火器、骡马等战争物资损失殆尽。因为人马从全国各地调来,精锐可谓“为之一空”,后金仅仅休整了2月,马上开始军事行动陷开源、铁岭。躲过萨尔浒之战的马林战死。努尔哈赤起兵头几个月,就击杀了超过5万明军野战部队。
好在熊廷弼守住了沈阳,让努尔哈赤势在必得进攻失策。
天启朝熊廷弼守住了沈阳不久,万历皇帝病逝,接下来的明光宗上台一个月就撒手人寰,帝位落到了万历的孙子不满20岁的天启皇帝朱由校身上。
天启皇帝接手国家后,辽东局势烂的更快,兵力损失迅速超过他爷爷主政的时期。
沈阳-辽阳之战(1621年)
萨尔浒之后,努尔哈赤大军再次出动,直指沈阳、辽阳
沈阳守军1.5万,总兵贺世贤出城中伏战死,城陷后全军覆没。
朝派出了3支精锐部队救援沈阳,一支是来自四川的"白杆兵"约4000人,另一支是浙军约3000人,辽军半路看到沈阳惨状后返回。
川军由秦良玉的兄长秦邦屏和弟弟秦民屏率领,在浑河北岸与后金军交战。最初川军表现出色,击溃了正白旗和正黄旗的进攻,使后金军损失近2000人。但后来在汉奸李永芳的帮助下,后金军利用沈阳城上的大炮轰击川军阵地,导致川军损失惨重。最终秦邦屏、秦邦翰等将领战死,大部分川军阵亡。
血战浑河的南军救援沈阳前喊出“吾辈不救沈,来此三年何为!”
浙军由戚继光的侄子戚金率领,在浑河南岸布下车阵迎敌。他们凭借火器优势多次击退后金军的进攻。弹药耗尽后,他们与后金军进行肉搏战。最终戚金、童仲揆等将领战死,浙军几乎全部阵亡
几天后,努尔哈赤继续攻击辽阳。辽阳明军三次出城野战均败,火药库爆炸致城门失守,巷战后彻底崩溃。
8万守军溃败,经略袁应泰自焚,总兵朱万良等阵亡。这一仗明军阵亡、溃散的部众估计有4~5万人。
接下来的广宁之战(1622年)努尔哈赤席卷整个辽河流域。
广宁之战,努尔哈赤越过辽河拿下广宁,进逼锦州
辽阳失守后,明军在辽河大修堡垒,防止努尔哈赤过河。明军此时设置了三道防线:
以辽河天然屏障为第一道防线;
以广宁城东面的西平堡、镇武堡、镇宁堡等为第二道防线;
以广宁城为第三道防线。
1622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六万大军越过辽河,兵锋直指西平堡。
西平堡遭后金大军围困,王化贞采纳心腹孙得功的建议,决定出重兵一战而决。但是王化贞不知道这个心腹孙得功是汉奸。
西平堡依靠城防挡住了后金军进攻,但没想救援的部队居然一下子垮了
广宁明军开赴前线,努尔哈赤围着西平堡的同时安排部队打援。正月二十二日,明军在平阳桥遭遇后金军,刚一交锋,孙得功率部逃跑,明军士气崩溃,数万人战死。
西平堡守将罗一贯待援无望,自刎而死,参将黑云鹤、游击李茂春、张明先等战死。
汉奸孙得功一路狂奔逃回广宁后,诈称努尔哈赤大军已到。城中一时大乱,人各奔逃。最后是熊廷弼率领五千人从山海关过来支援稍微稳住了局面。
接连几年,数万人规模的野战惨败让明军丧失了野战的勇气
之后熊、王两人决定沿路焚烧军资器械,带着军民赴山海关。这就等于把山海关外的辽西走廊加上广宁全部放弃了。
史载“逃难辽民数十万,隔于溃军之后,携妻抱子,啼哭之声,震天动地”
广宁之战对明朝来说是极大的耻辱,明军从头至尾没有组织起任何像样的抵抗,一溃千里,一直撤退到山海关。13万明军除了守堡的罗一贯等部,其他一触即溃。1天多时间6万多明军或战死或逃跑,花费重金修筑的40多个堡垒被全部拔除。损失粮草超80万石(仅右屯卫即50万石)。
打个不恰当的比方,就是6万头猪给努尔哈赤抓也不一定1天抓的完。
努尔哈赤仅仅起兵3年,明军就被压缩到山海关-锦州一线,野战部队损失超过20万。
努尔哈赤死前,辽东已大部分被后金掌控
这次明军失败的如此彻底,以至于努尔哈赤都蒙了,以为广宁的明军有埋伏没有第一时间进城。如果努尔哈赤莽一些,直接冲进山海关都是可行的。
此战后熊廷弼被捕下月,几年后被处死传首九边。
熊廷弼早在万历年间就看到了辽东不堪的局势走向,也想重振军势,但是最后因为明军惨败下狱,死的太憋屈
广宁之败后,袁崇焕崛起,他重新整合了辽地的民心,并大修堡垒,组建以辽人为班底的关宁军。这段时间后金军也发动了几次战役,但是明军学乖了。野战部队背靠城墙接敌,小战小打,不轻易搞大规模集结。努尔哈赤这段时间也挂了,一时间辽东局势得到缓解。
皇太极上台了,他比努尔哈赤还不好对付。
皇太极上台后,先收拾了朝鲜,断了明朝左膀右臂
皇太极上台后,首先迷惑了袁崇焕,假装和大明修好。暗地准备突然出兵把朝鲜打服了,天启皇帝闻讯大怒,袁崇焕下岗。
崇祯朝崇祯接替他哥哥的皇位后,要重振旗鼓,先启用了被免职的袁崇焕。准备了一大框平辽的方案,准备5年平辽。但是后金的皇太极不给机会。
皇太极是把满清从割据政权升级到帝国的政治强人
1629–1630年后金(清)军首次突破长城直逼北京的战略突袭。
1629年的己巳之变,后金第一次大规模入关抢劫
最先倒霉的是最快从山海关赶回来的赵率教。刚赶到遵化城下赵率教 4000精锐骑兵被后金主力包围全军覆没,赵率教中箭阵亡,后金控制京东要塞。
袁崇焕率关宁军回援和清军广渠门之交战,损失数千关宁铁骑,不过取得了胜利。
同日德胜门之战,满桂部作战时遭城上明军误炸,阵型崩溃士卒伤亡惨重。不过北京城防没有大的问题。
当时北京城防坚固,物资充足。缺乏攻城武器的后金军暂时拿不下来,而且回援的明军不少,皇太极准备撤了
接下来崇祯操作就抽象了,他下令逮捕了袁崇焕,关宁军大哗直接东归(后被手书追回)。皇太极乘机又杀回北京,京师再次戒严。
永定门决战,十二月十六日,崇祯授予满桂尚方宝剑,让满桂出城接敌,40,000明军覆没,满桂、孙祖寿战死,申甫部7,000人先前在卢沟桥覆灭。 (也有考证满桂部阵亡了10000多人)
蓟州遭遇战,十二月二十七日 明军突遇清军 6000明军军覆没,后金亦ubd.hnlxsd.com损失惨重,宗室阿赖等5名高级将领阵亡。
到了1630年初华北各地遵化、永平、滦州、迁安失守,守军伤亡数千(具体数字无载)。
皇太极劫掠一番撤回辽东后。明军多支主力野战部队被歼灭,大部分是天启后期新练的精锐,累计损失超过6万人。更可惜可靠的配资平台的是满桂、赵率教等高级将领战死。
此外还有山西、甘肃赶来的部队因为饥饿哗变,这种兵员损失不好计算。
大凌河会战
后金随后对大明消停了几年,主要把精力用在对付蒙古人上。辽东局势稍微好转。但这个时期后金没闲着,而是全力对付林丹汗。广宁失守后大凌河位于最前线,明朝因为要不要在此地加强大凌河城防产生了激烈争吵。
广宁失守后大凌河位于最前线,直面后金
结果就在祖大寿带人加强大凌河城防时,皇太极出动了。
这次皇太极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,先期就消灭了前面几波救援的明军。明军为了救祖大寿,下了血本组织了21000部队,还有孙承宗最器重车营火器部队。
祖大寿被围困,救援的部队也被皇太极击败
老帅孙承宗战略层面算无遗策,但是朝局混乱使得明军执行的一塌糊涂
最后的结局,大凌河城内1.4万战兵或死或俘,主官祖大寿投降(后来又跑回来)。长山之战21000援军,只逃回吴襄宋伟部七千多人,阵亡被俘13957人,孙承宗攒了几年的火器部队统统报销,总计损失2.8万战兵。加上皇太极之前打援消灭的明军,明军这次战役损失超过3万人。
此战最大损失,积攒多年的车营部队被皇太极拿下
此战最大损失,积攒多年的车营部队被皇太极拿下了,明军此战后甚至火力都不能占据优势了。皇太极几年不开张,开张吃几年。
大凌河之后,清军还补齐了火器部队的短板。
大凌河之战后,孔有德带火器部队从山东渡海投降了皇太极,补齐了后金火器部队的短板
此后几年金(清)的不是往北打击蒙古的林丹汗,就是入关抢劫。阵亡明军野战部队不下数万人,拿规模最大的第四次入塞来说。
刊印于60、70年代的清军第四次入塞小人书
这次清军从墙子岭入塞在河北大杀四方,明军一开始除了卢象升部都不敢接敌。清军一路杀到济南,破城后屠城,掠走了46万人口。
这次南下明确记载的有卢象升部5千人、白光恩部3千人、赵光抃部1千人战死。小规模战斗和济南守城(守城官兵悉数阵亡)的战损不详。明朝还损失了2位重臣,卢象升和帝师孙承宗。
更要命的是,崇祯把征讨农民军的孙传庭、洪承畴都调到华北了。李自成等人借着机会又重新崛起。
明军主力出关,内地的李自成没人按的住了
崇祯年间对满清这几次,明军就已经损失战兵10万多人了。
一个国家失去了对外对内的暴力机关,对内也会失去威慑力。崇祯11年,除了洪承畴部,大部分明军对农民军战力都不占优势,开始被农民军打歼灭战。
明末农民战争
中原地区的历次大战,项城之战(6千人被包围覆灭)、襄城之战(2万骑兵被击溃)、汝宁之战(1万多人围城全歼)、柿园之战(3万多人被击溃),孙传庭被迫率军退回陕西。农民军战斗力也提上来了
时间来到了1640年,皇太极战略梭哈,要吃掉明军最后的主力,明清松锦之战爆发。
一开始皇太极打锦州包围祖大寿部,洪承畴率13万明军主力出关。双方对峙两年,互有胜负。明军一度打通了前往锦州的粮道。
实话实说,松锦大战前期明军各部队配合不错,野战也不输清军,是明清战争中少有的战术气势都发挥出来的时刻
最后明廷催战致洪承畴放弃稳守策略,孤军深入松山被围。总兵王朴临阵脱逃引发连锁溃败,清军截断粮道,明军“溃兵如潮,赴海死者甚众”
清军挖沟,明军军心大乱,突围失败
这一仗13万出关的明军,除了开溜的吴三桂,阵亡的有53700多人,损失马匹7440,甲胄损失9346件。还有不少枪械火炮遗落。
没有突围成功的明军统帅洪承畴投降,祖大寿投降。清军顺势拔掉了关外的松山、杏山等要点。
综上统计20多年来,明清之间的较量,明军把至少40万的野战部队葬送在到辽东和华北了。
后金的档案对自己的伤亡记录不多,但是从萨尔浒之战到入关,满清的野战部队一直维持在6万~10万。我们可以做个推算,除掉这20年的人口增长,收降的明军、蒙古士兵。满清入关前损失的战斗部队可能也在10万人左右,和明军战损比大概是1比4。
大部分清军都是在中小规模战斗中损失,明军其实只要拿下一次大会战,或者多拿下几次中等规模战斗胜利,后金的人力不一定能撑到1644年。
可惜,明军这20多年真的就一次大型野战的胜利也没取得。神州陆沉进入了晦暗的300年。
发布于:安徽省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